【柯P新政#4】
統一挖補,預埋管溝,台北市不再挖挖補補
2014年7月31日23時,高雄市發生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石化氣爆意外事故。當看不見的地下管線意外現身,城市就深陷危機。進步的城市治理就是要看見地下管線,精準掌握,定期維護更新。全面公布地下管線的資料,實有必要,但並不是防災最關鍵的措施。台北市的管線都有建檔,但資料不夠正確才是問題。資料之所以不夠正確,主要是因為申請挖補的單位,不是埋設管線的單位,各自為政,分別施工。因此,柯文哲在2014年6月6日公布的「柯P新政#4道路統一挖補」,主張統一挖補,埋設共同管溝,才是釜底抽薪之計。統一挖補,能夠正確掌握地下管線狀況;預埋管溝,能夠有效維修管線。市民看得見的道路,不再坑坑洞洞,市民看不見的地下管線,能夠更新維護,確保安全。
台北市的道路挖挖補補,造成坑坑洞洞,令人十分詬病。歷任市長花大錢卻找不到方法解決,郝市長的「路平專案」號稱要解決這個問題,今年已邁入第六年,每年更新面積168萬平方公尺,但問題依舊。要解決道路挖挖補補、坑坑洞洞,問題在管理,不在工程。郝市長給台北市吃錯藥了。
路平專案花大錢改鋪路面,新鋪的道路看來漂亮,但是往往撐不到幾個月,就又因各管線單位挖掘,再度千瘡百孔,下雨之後柏油路面更容易產生坑洞。道路經常反覆挖補,除了破壞市容外,也因填補工作草率,對交通安全構成很大的威脅。加上施工頻繁,造成經常性的噪音與交通阻礙,同時浪費大量公帑,市民怨聲載道。
要解決這個問題不難,有許多先進城市的道路挖掘管理系統可以借鏡。
台北市目前八米以下道路的挖補舖設,是由管線施工廠商自己做,較寬馬路則由市政府代為舖設。但無論何種道路,現行作業模式任由個別管線單位在不同時間申請,自行挖掘,各自為政,分別施工,整合困難,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一天到晚在挖馬路的理由。不同單位輪流挖埋,馬路當然到處凹凸不平。
我主張,市政府要發揮計畫協調的功能,不能讓各管線單位隨機挖馬路。必須將電力、電信、自來水、排水、污水、輸油、天然氣、社區共同天線、有線電視等各種管線機構抓在一起,規畫更新管線的計畫,並依據計畫時程辦理更新。讓每一條道路有計畫地分配挖掘的時程,並且大家要同時辦理。挖掘之後,同時預埋管溝,永遠不必再度挖掘。這樣可以減少道路挖掘次數。非計畫性的管線挖掘,主要道路四年只准一次,次要道路一年只准一次。
挖掘與回補工程,應該由工務局統一發包施作,確保回補品質。現有的道路挖補工程費用,是由工務局管理的台北市道路基金支應,其資金來自申請挖掘單位所繳納,平均一年約有二億元。
挖開道路的同時,就該埋設管線溝,這樣以後要新設或維修管線時,便不必再挖開道路。但全市共同管溝的佈建,需要時間與資金,還得歷經數任市長才得以達成。如果現在不開始著手進行,那麼台北市道路的反覆挖補就無法從根本解決。 我主張,新開發區及都市更新區要先行建設。作為開發或更新許可的條件,舊市區則逐年配合管線更新計畫,逐年佈建設置共同管溝。共同管溝可由市政府出資興建,也可獎勵民間投資興建,民間單位有使用需求者,則應以租用方式負擔費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