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文哲【柯P新政】市政白皮書



【柯P新政#15】

解救血汗計程車

半數以上的計程車司機,每日工作時間超過14個小時,
三分之二以上的行車時間是空車繞行

改變載客方式,增加收入,提供定點候客,解救血汗計程車





一開始討論「解救血汗計程車」政策的時候,我把它歸類在改善勞動條件的勞工政策,但是顧問認為這是交通政策。因為計程車是公共運輸的一環,改善計程車營運的效率,不僅能提高從業者計程車司機的所得,更重要的是,這個政策的外部性,能提升公共運輸系統的效率,有助於減少使用私人交通工具,降低交通阻塞與空氣污染。


台北都會區(台北市+新北市)計程車登記總數達5.5萬輛,載客方式超過八成為「巡迴攬客」,少部分為「叫車後派遣」和「定點排班」。半數以上駕駛人每日營業時間超過14小時,其中超過2/3以上(約九個小時)為空車繞行。營收雖達每月42,653元,但扣除保養費、燃料費、保險費、服務費、停車費等營業支出,實際所得僅21,887元,連「22k」都不到。無效率的營運模式造就出高工時低工資的血汗計程車。

計程車作為整體公共運輸的一環,每日運送超過百萬人次,略低於捷運與公車。營運低效率會影響道路交通順暢;增加空氣污染排放,惡化都市環境品質;疲勞駕駛更是交通事故的隱憂。

無效率的營運模式,就像無能政府,比貪污更可怕。我認為解救血汗計程車,要從改變營運模式開始;而改變營運模式,要從改變載客方式開始。

計程車的營業支出中,燃料費超過3/4,每月達15,534元。由於營運效率太差,絕大部分的燃料都花在空車繞行,除了化作二氧化碳污染空氣之外,沒有轉換成營收。

近年來,隨著派遣通訊科技的廣泛應用,計程車行業營運模式有大幅轉變。目前台北都會區已經有五家衛星派遣車隊及17家無線電派遣車隊;約三成的計程車輛提供乘客「叫車後派遣」的服務。派遣車隊的營運型態不僅提高行業的服務品質,也可增加計程車司機平均每月營收(約增加2,380元),減少道路空駛車流及其衍生的環境污染或疲勞駕駛等問題。

我主張改變載客方式,再新創加值服務,雙管齊下,解救血汗計程車。

擴大「叫車後派遣」、「定點候客」的模式,取代「巡迴攬客」的載客方式。具體能夠這樣做:

1. 在全市普設5,000個計程車「候客停車位」

讓計程車可以在固定地點停車等候乘客,或等候接受派遣。如此將可大幅減少車輛無謂的空車巡迴攬客,有效降低計程車最大的營業成本。在載客量不變的條件下,如果能因此省下一半燃料費,就等於變相增加7,500元營收。除此之外,還能減緩交通壅塞,減輕空氣污染,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的機率。

2. 開發並強化網路與電話叫車系統,建立虛擬車隊

台北都會區現有的衛星派遣車隊及無線電派遣車隊,已具雛形。將來市政府整合智慧城市(Smart City)與海量資料(Big Data),必能強化系統效能、建立多元、創新的加值服務,提高司機收入與載客效率。如有必要,政府也不排除成立「公共車隊」,刺激既有車隊的營運效率,保障司機權益。

新創的加值服務如下:

1. 成立計程車通譯服務中心,讓計程車成為國外背包客的觀光旅遊尖兵

我們將成立計程車通譯服務中心,有英、日、韓等主要觀光用語的通譯人才,計程車司機遇如遇語言溝通問題,即可撥打專線電話,由通譯人員線上提供雙向翻譯服務,解決計程車司機語言溝通問題。

2. 社區接駁

服務郊區居民,除了增加社區定點招呼站外,研擬合理的金額補貼。

3. 擴大提供無障礙服務

滿足台北市邁入高齡社會的需求,也讓計程車能協助更多的社會服務工作


基於計程車的公共服務特性,市政府不僅要提高道路交通效率,改變營運方式,降低營運成本,提高營運效率;也要提升部分個人車行的服務觀念,保障乘客的基本服務品質;同時兼顧司機的工作生活,甚至是讓計程車司機能參與更多的社會責任。

解救血汗計程車,台北的公共運輸體系會升級,空氣品質能改善,交通安全有保障。


回應質疑

計程車通譯,觀光局早已做了?

「壹電視」在2014年8月23日報導,柯文哲提出設置「計程車通譯服務中心」,可是交通部觀光局早就在做了,試圖打臉柯文哲。 (http://www.nexttv.com.tw/news/realtime/politics/11122971/%E6%9F%AFP%E6%8E%A8%E5%B0%8F%E9%BB%83%E3%80%8C%E9%80%9A%E8%AD%AF%E5%B0%88%E7%B7%9A%E3%80%8D%E3%80%80%E8%A7%80%E5%85%89%E5%B1%80%E6%97%A9%E8%BE%A6%E4%BA%86)

但,果真如此嗎?只要拿出批評柯文哲一半的力氣,親自查證,就一定會發現,交通部觀光局通譯專線是24小時免付費旅遊諮詢熱線,該熱線是為了服務外籍旅客所設立的諮詢電話,並不是為了幫助計程車司機,與柯文哲所構思的「計程車通譯服務中心」,完全不同。

除此之外,「柯P新政#15解救血汗計程車」推出之後,意外引起柯辦政策總監張景森與年輕部落客醫師楊斯棓的激烈交鋒。細讀楊醫師的批評與發佈的政策內容,不難發現兩者不管就問題設定與解決方案,都相距不遠。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的火花呢?應該是因為媒體太集中在「普設5,000個計程車『候車停車位』」的做法上。

對於台北市廣大的汽車族而言,停車位本來一位難求,現在還可能減少5,000個,這是何等大事!也難怪媒體要大肆報導。不過這卻不是楊醫師和張總監爭論之處。事實上,剛好相反,楊醫師之所以批評這個政策,是誤以為普設5,000個計程車「候車停車位」是柯P計程車政策的全貌!因而產生都已經上太空了,還有殺豬公的「化石」,提出這麼石器時代的政策!等到楊醫師知道政策全貌之後,自然誤會冰釋。

不過,既然5,000個停車位引起軒然大波,就有必要仔細說明,澄清疑慮。

5,000個停車位,非全部使用現有停車格

柯文哲主張規畫5,000個計程車候車停車位,改變計程車空車巡迴攬客的營運模式。這些車位會優先檢討黃紅線區增設,不會全部使用現有路邊停車格;即使全部使用現有停車格,也不過占現有停車格的十分之一,並不會對現有路邊停車的情況造成嚴重影響。何況市政府也會採取配套措施,如增設次要道路及巷道路邊停車、增建路外公共停車空間、大樓地下停車場等各式管道,快速地「補回」減少的汽車停車格。對於開車的民眾而言,停車格總量不變,只是減少主次要道路的路邊停車位而已。

候車+等候派遣,停車位可改變現有計程車困境

目前,台北市設置了738個計程車招呼站格位,有運將反映熱點招呼站格位不夠。柯P新政未來提供的停車位並不只用來候客,也可用來等候派遣,所以可以設置的路段及地點,遠比現在的計程車招呼站多上許多。並且,因為地點增加,能夠改變計程車的運作模式,對乘客也更方便。

空車趴趴走的營運方式應該要改變。若能成功推動5,000個停車點,可望逐漸改善現有空轉候客的習慣。很多人不敢期待改變,但想想,以前騎機車不戴安全帽,大家都以為是天經地義,無法改變。但現在大家也改過來了。計程車空轉候客的方式,只要有決心有配套去改變,並沒什麼困難的。公共政策不可能討好所有人,如果一個政策大家都說好,那早就做了!我們應該問的是方向是否是正確?對此,柯文哲及顧問們都很有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