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文哲【柯P新政】市政白皮書



【柯P新政#27】

田園城市

所有國際化的城市,都在追求健康

耕耘可食地景,打造田園城市,
只要你∕妳吃飯,就是我們的一分子





田園城市不只是好生活,更是新文明。

「這是一個失落新世代:我們的孩子不會煮飯、不曉得食物怎麼來的,更不知道如何吃得健康。」

—— 傑米.奧利佛,英國名廚師


耕耘可食地景,打造田園城市。找回祖先給我們的自然生活

很多人主張,台北市要國際化。但是許多專家告訴我,所有國際化的城市都在追求健康。身為一名醫生,這符合我的看法,我認為打造一個綠色健康的台北,是國際城市的潮流,也是我的使命。

打造綠色健康的台北,具體來說,就是應該多保留綠地、多種植樹木蔬果,追求永續的環境、健康的都市生活。我認為,未來真正的城市時尚是追求健康,是人性化、鄉村化、田園化的台北,而不是物質化、水泥化、鋼鐵化的台北。我們要把祖先給我們的自然生活,找回來還給子孫。

只要想改變,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

實踐新的生活方式並不難,可以從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開始,像是自家庭院、陽台、頂樓、街巷角落、荒廢空屋、停車場、人行道邊緣、分隔島、公園、學校等等。

不只是綠化,而是可以吃的地景

我們談的田園城市,不是傳統所謂的綠化,而是「可以吃的地景」(Edible Landscape)。這是近十年來英國興起的運動,但其實發源於19世紀末的Garden City,是現代城市最古典的夢想。

隨著人們從農村遷移到城市,水泥高樓不斷擴張,綠地田園迅速消失。我們看得到的水果蔬菜食物,都是躺在市場裡、店家裡,處理完畢,包裝完成的商品。我們已經完全不認識天天吃進肚子裡的東西,季節感也失去了,人從自然剝離。我希望改變城市人們看待食物的方式,用點、線、面的方法,透過微型田園、人行田道、街角田地、垂直種植來擴張台北市的田園版圖,並藉由校園園圃、公園菜圃,多樣化的方式來深化綠色教育。跨越年齡、收入和文化上的差異,在綠地創造新的人際互動關係,在各區廣設都市菜園,將閒置、廢置的土地也都變為菜園,鼓勵公共空間種植可食性植物,創造可以吃的地景。這樣我們每天都能經過並了解自己的盤中餐,讓水果樹、蔬菜、藥草環繞我們。

從校園到公園,從平地到屋頂,從栽種到採收,從菜園到餐桌,台北市要掀起一場土地與食物的綠色革命。耕耘可食地景,打造田園城市,讓我們的下一代,與自然重新連結,學會用另一種眼光看待身邊的空間。改變就從這裡開始。

對於如何打造可食地景,具體來說,我有下列主張:

1. 提供農耕課程,校園變田園

要建立田園城市,像是友善環境的農耕課程等基礎教育,是必要的投資。內容包括:(1)耕種方面的知識:挑選蔬菜種類、育苗、澆水量、自製有機肥料、生物防治照料、採收;(2)管理方面的知識:訂定維護管理制度、管控支出費用、照顧制度(共同照顧或個別照顧)、輪替耕種制度、採收權等等,都需要整套系統性的教育。

如果我當上台北市長,將會在國中小學規畫校園小田園、教室小園圃,並開設農耕課程。目前台北有152所國民小學,62所國民中學,我規畫,一年內至少要有110所國中小學加入校園小田園計畫,讓學生親自種植、照顧、採收,並了解環境、食物與土地的重要性。讓共享的氛圍自小深植於心,培養出全新的觀念、全新的一代。另外也要與社區大學合作,由政府補助,開設免費的友善農耕課程,從種菜、堆肥、認識病蟲害,到採收、烹飪分享,動手參與農作的樂趣,品嚐自己種出來的成果,漸漸建立起在地種植的公眾意識。在社區規畫師的訓練過程中,增列社區鄰里菜園規畫,以里為單位,從與里長合作開始,深入基層,打造園圃,行政區則負責督導。

2. 打破對於綠地的傳統想像與疆界

除了學校外,既有的屋頂、公園、閒置空間、人行道等任何想得到的地方都納入耕種地,同時要多樣化發展。將屋頂變身為菜園,將鄰里小公園改造成農作遊戲公園,而閒置空間就更好發揮利用了,人行道的景觀植物也部分改種為可食地景植物。

未來,屋頂將不再只是根本不會想上去的空間,公園也不會只是溜狗、晨操、跳舞、外傭推著老人曬太陽、家長帶著孩童溜滑梯之處,而是透過農作活動,讓民眾實際體驗種植樂趣,增加居民與居民、居民與大地的互動,舒壓療癒、活絡情感。

3. 可以吃的綠色小旅行

如果有人不想種菜、不願摘菜,那也可以來做菜,或是成為蔬菜遊客、田園之旅的一分子。

我會鼓勵社區,定期舉辦野餐俱樂部,將種植出來的成果烹調給大家吃,體驗與大地親近的快樂,這就是「可以吃的綠色小旅行」的第一站。接下來可能是展示用花園、園藝景點、花市或市場、超市。最後回到校園農圃、屋頂菜園、農作公園,以及任何可食地景空間。藉由「可以吃的綠色小旅行」,體悟付出己力、生生不息的重要性。

4. 田園銀行,輔導平台

城市農園不是中產階級種種菜的休閒,而是一個進步的城市應當具備的規畫視野與內涵,包含產業、食安、糧食自主、鄰里互助等多樣價值和社會機能,有助於台北市朝向友善高齡、多元文化、低碳永續的方向邁進。

我將設立田園銀行,推動友善都市農耕專案,與社區大學、社區規畫師合作,建立社區菜園輔導平台。首先要盤點與規畫閒置空間、公園綠地、校園園圃,納入田園銀行資產,開放民眾付費認養。65歲以上的長者,每人還可免費認養五坪的菜園,耕種特定可食性植物。並接受里長、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、社區發展協會的申請,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援,幫助大家將台北市的鄰里閒置土地、屋頂、建築物立面、公共空間轉化為社區菜園。

田園城市不只是好生活,更是新文明

每個微小的行動,都蘊含著強大的能量,能創造出一個不一樣、更友善的未來,這才是真正散播希望的種子。打造幸福田園城市就是這麼簡單!只要你/妳吃飯,就是我們的一分子!


參考資料

目前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已有舉辦農業學苑,跟七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,在新生公園的前花博養生館上課,培訓台北市都市農業綠美化推廣尖兵,課程全程免費 ( http://www.agri.org.tw 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