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文哲【柯P新政】市政白皮書



【柯P新政#24】

讓台北成為創業的搖籃

協助創業,是最重要的經濟發展策略

創業者的成功就是台北未來的繁榮





我一直在思考年輕人22K低薪的困境。其中當然存在企業賺錢卻不加薪的問題,但同時也存在台灣企業所處商品鏈位置的問題。代工一直是台灣主要的產業模式,隨著中國崛起,成為世界工廠之後,台灣卻沒有轉型,反而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與環保低標準,產業、資金與人才統統登陸,繼續從事熟門熟路的代工生涯。結果就是老闆獲利,但勞工薪水受到中國大量產業後備軍的掣肘而倒退。與其道德性的訴求賺錢企業要幫員工加薪,不如改善台灣經濟體質。台北市或許擔不起台灣經濟轉型的重任,但至少可以打開可能性。

鼓勵創業就是可能性之所在。


台灣人具有創業精神,這是台灣經濟的活水源頭。創業才是提供就業並解決失業問題的積極辦法。

根據2014年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機構(GEDI)的評比,台灣名列全球第六、亞太區第二(僅次於澳洲),遠遠超過新加坡、韓國、香港等。但是台灣整個教育系統都在教我們如何做職工,很少訓練我們如何創業做老闆。

過去幾年,中央政府以YES Taiwan為名,持續推動「創業台灣計畫」。行政院有13個部會,48項計畫提出「青年創業專案」,又成立跨部會的「青年創業工作平台」,目前有130個育成中心,此外民間團體也推出各式的輔導中心與媒合平台,國際型商辦中心也陸續進駐,整個台灣的創業計畫看起來熱鬧非凡,但卻績效不彰。為什麼想要創業的人仍然覺得困難?

台北做為首都,是台灣產業的大腦。鼓勵並協助創業家成功創業,是我們最重要的經濟發展策略。我思考的是:

第一,台北市有最多豐富成功創業經驗的企業家,這是台北市最獨特的資源,他們的經驗、想法、與人脈該如何傳承給新一代創業者,是重要的課題。

第二,個體戶只能創立微小企業,將來應該鼓勵團隊創業,才能產生更大的創業能量。因此應形成創業聚落,讓新創業者不僅有空間,有設備,有行政支援,更重要的是能互通資源,形成團隊。同時有機會讓產業上下游串聯、同質性相同的新創業者可以結盟,甚至異業結盟,跨域合作,產生商機。

第三,產業服務辦公室持續輔導新創業者,為他們提供創業補助金與顧問服務。

我的具體主張有:

一、設立老闆學校

台北市有許多成功的企業家,他們縱橫商場,累積了各種寶貴的經驗,同時對於市場脈動有敏銳的嗅覺,而且他們累積的國際人脈,都不是一般企管顧問或大學教授所能提供的創業知識。市政府應該鼓勵企業家,想辦法將知識經驗傳承,提供必要資源如人脈等等,並設法協助新創業者與國際接軌,使創業者能走上成功的第一步。

市政府也將鼓勵社區大學創辦老闆學校,提供在學及工作中的市民,一步步走向創業之路。

二、打造有效的創業孵化空間

市政府應該提供場地、設備及行政支援,讓創業者產生互動與火花。

現在無論是公部門或是私部門,都搶著要設立共創空間,各地紛紛成立育成中心,輔導創業,這些創業輔導單位需要更多的資源。

育成中心雖然遍地開花,但缺乏整合。因此我主張市政府要提供在創業過程中所需的共用設備,以供創業者使用。比方說高速網路、高階3D列印機台、大型烘培機器、烤箱、高級攝影器材與場地等等,幫助創業者節省在大型設備上的投資。同時在創業空間設計上,應該有一定規模,產生創業聚落。期望能容納許多的創業家腦力激盪,產生火花。因此,市政府要檢討法規,以便利此類場地的產生。

另外,這樣的交流空間,也可產生媒合上下游資源的效果。比如設計者能夠經此平台找到生產者;或者新創業者可以搭配失業者的經驗與人脈,幫助發展其事業。因為對於失業者來說,創業承擔的責任與風險遠遠大於就業的風險,所以市政府在輔導失業者等待就職的同時,可以將其介紹給創業者,截長補短,相互幫忙。

此外,還要媒合校園研究與外部經營。校園內能夠產生很多好的想法與研究,但皆無商品化,原因在教授或學生對商業經營陌生。未來將能藉由市政府的創業平台,媒合外部經營者,加速轉型商品化。

市政府將輔導新創事業參與政府標案,並指定特定預算比例給予新創事業。

三、強化市政府創業服務效能

目前台北市創業服務辦公室已提供許多創業補助金與顧問服務。我在當選後,將透過公開程序,選出有能力與創業經驗的人來主導創業服務辦公室的運作,並吸收成功的企業家來擔任創業補助計畫的規畫與評審,並提供專業的創業顧問服務。

我的目標,是讓創業服務辦公室更符合創業者的需求,協助市民每一個創業階段,確保創業成功率。目前創業辦公室多從事轉介、輔導的角色;未來我希望創業辦公室的業務,是積極協助市民降低創業進入的門檻,並且透過一站式諮詢與登記服務,由單一窗口專人協助,讓創業者不再需要於台北市政府各處室之間跑來跑去。

我做市長,鼓勵市民創業。你的成功,就是台北未來的繁榮!